在面对太平军的强大压力时,曾国藩做出了一个看似“笨”的决策,这一举动不仅成功瓦解了敌军的进攻,还引起了英法联军的关注并效仿其战术。这一策略的成功缩短了原本预计需要多年的持久战股票杠杆过高,仅仅用了100天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然而,这背后的代价却是令人触目惊心的133万条生命。
这个“笨招”究竟是什么呢?为何会如此致命,甚至让外国势力纷纷仿效?我们从曾国藩的求学经历可以窥见一二。
一位“笨”学生的科考路
展开剩余86%道光年间的湖南科考现场,一片热闹景象,考场外人声鼎沸,然而在角落里却有一个年轻考生正独自沉浸在失望的情绪中。这位考生便是年仅21岁的曾国藩。当时的他已是第六次参加科考。人们常说“吃一堑,长一智”,但他似乎并不理解“机巧”二字的含义,始终执着于埋头苦读。岁月流转,14岁到21岁,整整七年的科考生涯,他始终未能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,连最基础的“秀才”称号也未能得到。
湖南学政还专门为他设立了“批评榜”,指责他“文理浅薄”,勉强授予他“佾生”的名号,这几乎是对他能力的公开羞辱。但曾国藩没有因此而气馁,反而选择默默承受。他知道,名利场中的“聪明人”总是能投其所好,迎合考官的兴趣,而他唯一能做的,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。
尽管在考试中总是最后一个交卷,而且字迹工整得几近苛刻,几乎像是与自己较劲一样,但他并没有选择妥协。记得有一次,考官等得不耐烦,嘲讽他说:“难道要等到明日才交卷?”曾国藩却不慌不忙地答道:“只要未到规定时间,学生就要把每个字都写好。”这种固执的认真,正是他日后成功的基石。
苦读背后的“笨劲”
曾国藩的学习态度,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为“笨”。其中有一段趣事最能体现他的“笨劲”。某夜,曾国藩在家中苦读,反复背诵一篇文章,从日落到月升,声音未曾停歇。此时,一个小偷正悄悄潜入屋中,准备趁他睡着时下手。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曾国藩的勤奋竟让小偷失去了耐性。小偷忍不住走出来,反而将曾国藩所背的文章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。
这个看似尴尬的故事,竟反映了曾国藩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。与小偷那种速成记忆不同,曾国藩追求的是理解和内化,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读书如吃饭,细嚼慢咽,才能真正吸收。”这种方法虽然耗时且费力,但却能将知识彻底掌握。
他用这种学习方式在公文批阅和军务处理上展现了深思熟虑的态度。曾国藩的幕僚们曾感叹,大帅做事虽然缓慢,但一旦做出决策,必定滴水不漏。
独创的“笨”战术
曾国藩的“笨”不仅体现在科考与学习上,更多的是体现在他的军事战略中。在面对太平天国的挑战时,曾国藩独创了“结硬寨、打呆仗”的战术,这一看似“呆”的战法,却在实际中产生了惊人的效果。
曾国藩选址军营时十分讲究,不仅考虑地形的优势,还要确保防御完备。每一座营寨的建设都力求精益求精,从壕沟的深度到防御工事的每个细节,曾国藩都反复推敲,力求做到完美。他的营寨堪称坚不可摧。
在作战策略上,他坚持稳扎稳打的方针,不轻易出击,而是通过消耗战逐步蚕食敌人的力量。看似保守的做法,最终让他赢得了与太平天国的长期对抗。
曾国藩对战局的分析一向谨慎,甚至有时候让部下感到急躁。例如在一次围剿太平军时,虽然敌军看似陷入困境,部下急于进攻,但曾国藩却坚持等待。最终,他发现了敌军暗藏的水师力量,这一决定避免了可能的重大损失。
他创立的“营垒战术”,要求士兵在进攻前必须先建设稳固的防御工事,这种做法虽然费时,但大大减少了伤亡,也增强了军队的耐性和纪律性。曾国藩的军队虽然行动缓慢,却如铁桶般无懈可击,敌人对他的军队深感畏惧。
战术的影响与遗产
曾国藩的“笨”战术不仅在清朝时期取得了成功,其军事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,便展现了与曾国藩战术类似的战略。双方都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,展开长时间的消耗战,最终造成了133万人的伤亡,成为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。
曾国藩的这种务实且战略性的思想,不仅赢得了清廷的信任,还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。毛泽东曾赞赏曾国藩,称“余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”。他的战术思想在现代也有诸多借鉴价值,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和国际外交领域。如今,许多企业家也推崇“稳扎稳打”的发展策略,而“精益求精”的理念也与曾国藩的思路不谋而合。
曾国藩用一生的坚韧与执着,证明了“大巧若拙”的真正含义。那个在科考中屡屡失败的青年,如今已成为历史的伟人。而他独创的“笨”战术,则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网上配资平台开户_在线配资炒股平台_专业配资开户机构观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