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高炽这个太子前三配资平台,实在是坐得不太安稳。
当朱棣登基称帝时,他并不打算立朱高炽为太子,反而更倾向于封他的二弟朱高煦——那个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勇将。后来,为了给自己的孙子朱瞻基一个顺利继承的环境,朱棣才勉强册立朱高炽为太子。可是,他对朱高炽从来都不是什么好脸色,动不动就挑剔斥责,还常常听信朱高煦的谗言,对东宫大臣进行惩罚。表面上看,朱高炽的太子之位风雨飘摇,随时都有被朱高煦取代的危险。
电视剧《大明风华》里甚至演绎到朱棣临终前打算传位给朱高煦,结果朱瞻基费尽心力才抢回皇位的剧情。然而,历史真相究竟如何?朱高煦真的有实力威胁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吗?朱棣又是否真的因孙子朱瞻基才不废掉朱高炽呢?
展开剩余87%仔细研读史料,会发现朱棣的确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曾犹豫过,但这只是短暂的,之后朱高煦几乎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。
靖难之战结束后,朱棣如愿以偿登基,在南京城接受万人敬仰。然而,身为长子的朱高炽,那个在北平坚守后方,确保朱棣前线无忧的关键人物;以及次子朱高煦,那个靖难中立下大功,甚至三度救过朱棣性命的战将,都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荣耀。该立太子的立太子,该封王的封王,规矩分明。相反,朱棣只将妻子徐皇后和大孙子朱瞻基带到南京,朱高炽被留在了北平,无法感受当皇帝儿子的荣耀感;朱高煦同样被遣返北平,没能分享到靖难功臣的殊荣。
这背后,是朱棣当年在战时曾对朱高煦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:“勉之,世子多疾。”隐晦地表示未来或许会立朱高煦为太子。朱棣当上皇帝后,对两个儿子的评价也带有明显偏爱,他更欣赏英武有为的朱高煦,而对肥胖、骑马都困难的朱高炽则不甚满意。
然而,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原王朝已有两千年历史,且朱元璋早已将这一规矩写入皇明祖训。朱高炽不仅是嫡长子,更是朱元璋亲自立为燕王世子的继承人。朱高炽与朱高煦背后各自拥有不同势力的支持:出生入死四年的武将们支持勇猛的朱高煦,而文官们则坚守嫡长子继承制,欣赏朱高炽的仁厚稳重。
立谁为太子,令朱棣陷入两难。他拖延了整整两年,期间两兄弟都被晾在北平,远离京城的政治中心。最终,著名才子解缙的一句话帮助朱棣下定决心。朱棣问解缙谁更适合做太子,解缙先是念了一番传统的道理,朱棣没有反应。解缙看着他,又说了三个字:“好圣孙。”这指的是朱棣非常喜爱的孙子朱瞻基。朱棣心里清楚:如果立朱高煦为太子,朱瞻基就没有继承机会。
于是,永乐二年,朱棣终于立朱高炽为太子,朱高煦则被封为汉王。这也成为朱高煦最接近太子位的时候。
朱棣知道朱高煦不会甘心服输,毕竟他在靖难之战中的功劳远胜朱高炽,且朱棣曾给他过希望。朱高煦在军中声望极高,是太子不可小觑的对手。为了避免矛盾激化,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地定在云南。那个时云南远离中原,环境艰苦,还刚刚纳入明朝版图。按照明制,朱高煦作为封王,应去封地居住,不能常驻京城。
朱高煦自然不满,愤怒质问:“我何罪被远放万里!”甚至拒绝就藩。若是别的人,朱棣肯定会严厉惩罚。但朱棣对朱高煦心存忌惮,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既没强迫他去云南,反而出巡或征战时,常把他带在身边,表面上示以恩宠。
朱高煦被封为汉王第二年,获得了大宁前卫、济州卫、天策卫三支精锐护卫,使他在与太子的权力较量中更有底气。朱高煦越发得意,而朱高炽则感到无比压抑。
朱高炽当太子时已27岁,远比他的大伯朱标22岁继承时迟。他只能处理些琐碎事务,或陪藩王宴饮,没有参与政事的实权。朱棣还总是挑剔他的表现,令他处处受限,这种状况持续了整整五年。
永乐七年,朱棣派大将丘福北征,结果丘福因轻敌大败。虽然此事与朱高炽无关,但却成为改变他命运的转折。朱棣打算亲自北征,离开南京,太子自然担当监国重任,处理朝政。朱高炽终于得以一展身手。
朱棣从北京出发准备战事,任命11岁的孙子朱瞻基为北京主持大局。朱高炽与朱瞻基共同管理两地,太子的权力逐渐巩固,朱高煦的威胁被甩在身后。
朱棣历时近两年作战归来,对儿孙的表现颇为满意。朱高炽监国称职,未被责难,反而赢得朝臣认可。年幼的朱瞻基在北京虽名义上为“城主”,实际事务由资深老臣夏元吉代劳,仍获得朱棣高度肯定,下诏嘉奖夏元吉。
不久后,朱棣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。古代惯例中,太子在世时少有立太孙,因隔代继承不易调整,太孙一立更难废太子。朱瞻基的册立意味着朱高炽太子地位的彻底稳固,而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则彻底失去机会。
尽管朱高炽地位稳固,年迈的朱棣依然忌惮年轻有为的太子。长期征战在外,他把朝政托付给朱高炽,同时也担心太子会图谋不轨。
永乐十二年,朱棣第二次北征,带上16岁的朱瞻基,孙子亲身感受战场氛围,增进军中威望。朱棣此次对太子更为放手,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,意图为继承人打好基础。
然而回到南京后,朱棣立即对东宫发难,以朱高炽一月前贺礼写得草率、接驾不及时为由,捕杀包括“三杨”杨士奇、杨溥等一批大臣,东宫气氛紧张到令人胆战心惊。太子府大臣邹济忧虑过度,最终病逝,疑似被朱棣威压所致。
朱棣多次北征与太子监国期间,类似事件不断,甚至连朱高炽的饮食都被限制,命御膳房少供饭菜,防止其肥胖影响形象。
按理说,朱高炽被压制,朱高煦的机会应该到来。事实上,朱棣多次听信朱高煦谗言,激怒太子。但随着朱瞻基逐渐长大,朱棣对朱高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。
朱高煦多年未就藩,朱棣改封其地为青州后,严令他必须离开京城。朱高煦嫌弃青州贫瘠,不满地说:“我何罪被放置于瘠土。”言辞与此前拒绝云南相似。朱棣不再忍让,怒斥他:“藩王就是藩王,这次你绝不能再推辞。”
朱高煦未察觉朱棣态度的转变,依旧以为赖着不走就没事。他积极招募兵士,暗中积蓄实力,妄图争夺权力,公然侵占民田,恣意妄为。
但朱高煦不知,朱棣当初纵容他不过是为了制衡太子。随着太孙成长,太子地位不可动摇,朱棣决意除去朱高煦这个隐患。
永乐十四年,朱瞻基十八岁,朱棣北征归来,这回发难的对象不是太子,而是朱高煦。朱棣怒斥其违法行为,剥夺冠服,囚禁,并扬言废为庶人。
朱高炽明白朱棣虽然严厉,但舍不得真正废掉朱高煦,便积极配合父亲为朱高煦求情。朱棣最终诛杀朱高煦亲信,削减护卫,改封乐安,迫使朱高煦离开南京。
自此,朱高煦如同失去獠牙的猛虎,野心未灭,但已无力威胁朝廷。被削权被流放的他,即使想造反,也难成气候。
反观朱高炽,凭借此事树立了兄弟和睦的形象,持续稳固太子地位,多次监国,最终顺利登基称帝。
整体看朱高炽与朱高煦的“夺嫡”之争,朱高煦唯一真正威胁到朱高炽的时机是在太子立之前。当时朱棣的确考虑过立朱高煦。然而,一旦朱高炽被册立太子,朱棣便坚决不再动摇。利用朱高煦牵制太子虽有,但始终掌控得当,未让其威胁根基。
等到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,朱高煦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。朱棣留朱高煦在身边,不过是避免太子过于骄傲。待朱瞻基成年,朱棣果断剔除朱高煦,以稳固朝廷权力。
朱高煦却始终不明白,误以为自己还有机会,奋斗一生,却始终未触及权力核心。最终被朱瞻基亲自出征彻底击败。
若朱高煦肯甘心做个富贵闲王前三配资平台,顺应朱高炽与朱瞻基打造的仁政路线,或许还能善终。你怎么看呢?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网上配资平台开户_在线配资炒股平台_专业配资开户机构观点